相關報導
標 題: | [國內] 名家觀點/從匯率風險談到前瞻建設… |
日 期: | 2017-07-26 |
出 處: | 經濟日報/龔天行 |
來源網址: | |
完整內容: | 台灣壽險業今年前五月的匯兌損失高達1,242億元,扣除外匯價格準備充抵後,仍入帳損失971億元。而去年全年入帳匯兌損失也高達1,753億元。目前台灣壽險業國外(外幣)投資總額達12.6兆元(約為台灣一年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較五年前增加了幾乎兩倍,占全體壽險業可運用資金高達63%。當新台幣在過去兩年升值了近9%,除非全額避險,重大匯兌損失並不意外。其實,壽險業實際損失的金額相對於其外幣資產總額,業者在匯率避險上已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壽險業為什麼將高達近三分之二的資金投資到國外,而承受如此巨大的匯率風險呢?答案很簡單,不得不。國人儲蓄率高,但國內投資機會少,資金供給大於資金需求,導致新台幣利率長期低迷。銀行因為資金去化不良,限制大額定期存款,將資金驅趕至壽險或基金。壽險業收受這些尋求回報勝過銀行定存而願意延長年期的資金,不得不投入利率較高的外幣資產,並採取不完全外匯避險,以保有利差,剩餘的匯率風險則靠資金年期長,可經受匯率的短期變化,以時間換取空間。 國內儲蓄超過國內投資需求的情況不僅反映在壽險業。國人在過去五年間,在銀行的外幣存款增加了一倍,達到5.3兆元,而投資於國外基金的餘額也增加了50%達到3.1兆元。根據中央銀行最新的資金流量統計,國人的淨資產超過三分之一是直接或間接以國外資產形式持有,而五年前此比率僅約四分之一。 當國外資產占國人淨資產的比重持續攀升時,匯率風險意識卻相對薄弱。在過去20年當中,在央行彭總裁努力把舵下,新台幣在28到35元兌1美元狹幅波動,年度波幅少有超過5%。承平日久,使得國人忽略了匯率風險。最近因為美國指控貿易夥伴操縱匯率的壓力,新台幣有相對較大幅度的升值,再加上央行總裁換人在即,匯率相對穩定的局面是否仍能繼續,值得關注。投資國外資產的匯率風險更需要善加管理,不可再像以往一樣,一昧假設新台幣匯率穩定。 大型機構管理匯率風險的工具甚多,但交易單位大且成本高,對小額投資人未必適用。可以預見,小額投資人對由壽險公司承擔匯率風險的新台幣保本保息壽險保單將有更大需求。但鉅額匯兌損失是否也顯示壽險公司承擔匯率風險的胃納也不能無限擴張呢?實際上,壽險業已在積極銷售外幣保單,將匯率風險轉由保戶自行承擔。 根本之道還是要增加投資需求,以求資金出路。民間投資意願低落下,政府從事公共投資是經濟教科書上的標準解決之道。被罵到臭頭的前瞻建設就是這個概念。前瞻建設被罵是因為提出的建設方案沒有符合市場標準的投資回報估算。如果能以固定回報的特別股方式向民間募資,市場機制自然會淘汰那些無法產生足夠回報的項目;壽險資金也能有較多的國內投資機會而減少匯率風險。 當然,大部分的公共建設項目在建設初期可能都沒有足夠付息的現金流。解決之道是將建設中的項目綁已產生現金流的現存基建項目,例如已在營運港口、機場、收費道路等,用這些現存基建項目的現金流來付息。因為這種特別股可設計為無投票權,政府不用擔心基建項目受財團控制。但政府的建設與營運管理也受到足夠的民間監督,因為若項目建設或營運管理不善,造成付息違約,特別股股東仍可行使其股東權利,包括接管。 (作者是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富邦金控高級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