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利率比較

~讓您的小豬撲滿變聰明 \(^o^)/

相關報導



標  題:[歐洲] 沉重的失衡 艱難的買單
日  期:2011-09-17
出  處: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網址:
完整內容:

  (來源:財訊.COM)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并非是單純的債務危機,而是由於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由於失衡的加劇,歐元區各國都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據21世紀經濟報導9月17日報導,在勤勞的德國人看來,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如同是一場陰謀劇,這些國家像是小偷一樣偷走了本屬於德國人的財富

  這些國家為了消費,從德國進口了大量的商品。德國人辛苦制造的商品沒有留在國內享受,反而要賣給那些不勞而獲的希臘人。這還不算完,由於希臘人缺錢消費,德國人還要把賣東西得來的錢再次借給希臘。現在還不起債務的希臘人想賴賬,如果德國不想讓他們的財富被賴掉,就要借給希臘更多的錢來避免違約。如果在更大的范圍內看,把歐元區和中美關係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德國與中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中美之間也爆發了類似的爭執,中國指責美國從中國借錢購買中國的商品,又通過濫發鈔票造成美元的貶值,從而賴掉所欠的債務。這樣的指責與德國對於希臘等國家的指責如出一轍!

  但這樣的指責都是非常片面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問題總是雙方共同造成的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并非是單純的債務危機,而是由於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所謂收支不平衡,指的是由於國際貨幣和貿易的結構性問題,造成國際間某些國家持續的貿易順差和另一些國家持續貿易逆差。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意味著這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和服務超過了本國的消費和投資需求。與此同時,因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於國內總收入,貿易順差也意味著本國的儲蓄(收入減掉政府和居民消費)超出了本國的投資需求,必須將剩余的儲蓄投到國外去。在國際體系中,資本自然地就會從貿易順差國流向貿易逆差國。

  中美之間也由於結構性問題(美國的低儲蓄和中國的高儲蓄)造成了貿易失衡。 除了從結構上解決這個問題外,調整匯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貿易失衡。但中國控制人民幣升值的做法使得貿易失衡無法通過市場因素加以控制,反而越積累越嚴重形成了長期的貿易順差和龐大的外匯儲備

  與中美之間收支不平衡與貨幣有關一樣,德國與希臘等國之間的收支不平衡,也由於歐元區采用最強的固定匯率制度——使用統一貨幣歐元,使得各國不能以匯率浮動的手段來調節各國之間由於結構性問題造成的貿易失衡。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德國之外的其他歐元區國家也擁有貿易順差,其規模通常是德國的3到5倍,但加入歐元區后,德國由於生產率較高,貿易順差迅速擴大,其他國家的出口則越來越疲軟,順差逐漸下降,并在2005年變為逆差。而整個歐元區的進出口總額卻保持基本恒定,說明德國的順差大部分來源於歐元區內部的貿易。與此同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歐元區的邊緣國家在接受德國的資本大量流入后, 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以加速, 房價也大幅上升。相比之下,德國因為大量資本流出,經濟增長相對緩慢,房價穩中有降。歐元區的邊緣國家的工資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本是好事,但也削弱了這些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進一步擴大了這些國家的貿易逆差

  對於一般國家而言,如果出現失衡,可以通過降低匯率、使本國貨幣貶值的方式間接降低工資和生產成本、以提高本國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扭轉貿易逆差。但由於歐元區內實行單一貨幣制,使得希臘喪失了使本幣貶值的手段,無法調節貿易赤字

  因此,德國工業的強勢正是歐元區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德國從歐元區獲得了充足的市場、積累了大量貿易順差和債權

  但是在2008年之前失衡問題并不讓人感到擔心,德國和希臘等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和民間資本流入流出仍然是建立在“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自愿的基礎上。雖然貿易順差、歐元資金不斷從希臘通過貿易結算流向德國,但由於德國的銀行、企業和居民又把流入的歐元通過投資的形式返回到了希臘等國,形成了資金的回路,并沒有讓市場對這個問題產生明顯的危機感。

  2008年由於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到來,使得德國的民間資本將資金大舉抽離希臘等國,這樣,在歐元區內部的資金回路中斷,希臘等國的資金逐漸被抽干,緊張的資金鏈使得債務問題凸顯了出來

  沉重的失衡、艱難的買單

  既然無法向民間資本借錢,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希臘等國不得不尋找新的辦法:依靠官方資本的流入來維持,即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央行通過“目標”借貸來向德國央行借款付賬。於是,希臘四國央行在歐洲央行的“目標”凈負債大幅攀升,從2008年的不足500億歐元,迅速擴張到2011年3月的3000億歐元以上。與此同時,德國央行在歐洲央行的“目標”凈資產也迅速攀升,且額度與四國的負債基本維持在1∶1的關係,截至2011年3月,也超過了3000億歐元。

  這種“目標”借貸也可以理解成歐元區央行在希臘等國印鈔票,但是這些新發行的鈔票還是要找避風港,所以很大一部分最終還是流到德國去了。

  這就有點兒像美國不斷印鈔票,印完的鈔票卻無法留在國內,反而都流到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來。中國很擔心熱錢的流入會造成通貨膨脹加劇,但是德國人在目前并不擔心熱錢流入,甚至希望這些錢流入,一是因為歐元區貨幣的總量控制,這也是歐元區沒有通脹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德國為了防止經濟衰退,需要有更多的流動性

  但由於歐元區貨幣總量是控制的,目前歐元區央行的信用分配上,德國的份額已經不足20%,希臘等四國份額卻已經超過了60%,而這四個國家的GDP卻只有德國的2/3。隨著借貸規模的繼續擴大,這種分配印鈔權的遊戲已經不能維持下去了,甚至歐洲央行也覺得不能這樣玩了,希望各國通過財政手段來解決危機。這樣一來,各國政府由於缺乏還錢的能力,違約風險大漲,使得原本掩蓋著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最終顯現了出來,主權債務危機再次出現。

  可以說,在歐元區成立的初期,受益最大的是德國的工業和生活在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居民,但其結果卻是龐大的貿易不平衡和歐元區邊緣國家對於德國的巨額負債。然而得了好處最終總是要還的,到現在,由於失衡的加劇,歐元區各國都面臨著兩難的選擇。這就像中美兩國對待經濟失衡所處兩難境地一樣。

  德國如果繼續借錢給其他國家,相當於德國人辛辛苦苦打工掙錢卻借給了別人,還要忍受債務貶值的風險。歐元區的負債國則需要在度過危機的風口浪尖之后,走一段痛苦的去杠桿之路:緊縮開支、降低工資、減少福利、讓房價回歸理性

  可是如果不借,這些國家就有可能讓債務違約或退出歐元區、恢復本幣、讓主權和民間債務借匯率貶值而大幅貶值,從而減少從德國進口商品。德國的工業,特別是出口企業就會受到影響,從而損害德國經濟發展。到底借還是不借,都會有很大的損失。既然失衡已經產生,現在是到了買單的時候了。但是,買單又并不那么容易。

  (劉冬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回上頁

贊助商連結


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永遠不敢充分的信任;甚至自己認為必將失敗無疑(富蘭克林)




幫助朋友,以保持友誼;寬恕敵人,為爭取感化(富蘭克林)